【广州日报】驰援日记|我治疗的老军人不幸走了,家属却含泪安慰我们

2020-02-19

记录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武汉医疗队队员、耳鼻喉科马仁强医生

转眼来武汉前线1周了,完成今天的8小时班,望着空旷的窗外,感慨万千。2003年SARS期间,我还是一个立志从医,八匹马也拉不回来的高考学子,17年后终于得偿所愿戎装奔赴战场,为这身白衣,为这份职责横刀立马。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到最真实的第一线,做一个亲历者。

我们对口支援的是武汉协和医院西区,之前已经有部分兄弟单位的国家医疗队进驻了,但不断增加的确诊和重症人数,显然需要更多的援手,共度时艰。

完全新开放的50张病床,最为危重的转送病例……风尘仆仆安顿下来仅半天的队伍马上投入战斗。这时的我们,电脑系统及各方面流程尚未熟悉,还要与狡猾的病毒周旋。克服最初的紧张和恐惧,理性和细致才能保证不出错 。

为此,领队为我们带来了第一批支援武汉同事的宝贵经验和管向东主任的防护小贴士,医院为我们带来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充足的物资供应,耳鼻咽喉科的家人们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保姆式的保障支持。日常生活队员们互帮互助,相互鼓励,很快早先的焦虑和不安就烟消云散了。

经过一周的磨合,队伍战斗力已经全面在线,50张床位已经全部收满,希望能够尽最大努力,解除袍泽的病痛,回归正常的生活。

一位患者因为病情过重不幸过世。作为年轻医生,我有些沮丧。我们无不遗憾地向家属进行疏导工作,家属却反过来含泪安慰我们:"医生,我父亲之前是军人,为老百姓打过仗。他走了,虽然见不到面,成了明天疫情播报跳动的一个数字,但我们仍然感谢你们,在危机和关键的时刻来到这里帮助我们武汉人,向你们致敬!"

队伍中有不少湖北子弟,重症医学科的一位好兄弟操着一口流利的湖北话安抚病患,而为了避免家人担心,他本人却只能向家人隐瞒回到武汉支援的事实 。

更让人感动的是,经受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武汉当地的朋友们却不忘为医疗队送上爱心,经常有当地朋友自发送来的水果、巧克力、日用品等,让严寒中的武汉充满了爱和关怀。

 2月13日上班,看到一位之前因为喉癌放疗做了气管切开的确诊新冠肺炎患者。

只有曾在无数次紧急抢救时被喷溅到全身的耳鼻咽喉科医生,才能深刻感受到开放气道后的风险。由于患者频繁呛咳,播洒在空气中的飞沫和气溶胶浓度很高。

为了减少患者交叉感染及医护暴露的风险,我马上向医疗队发出了暴露风险警示,结合目前条件,队友马上为患者安置了过滤装置。

护长带着耳鼻喉的护理团队负责整个病区存在最大暴露风险患者的护理工作。我将这个病例通过视频录像发送给了中山一院耳鼻喉科的同事们,很快得到了多位教授的指引和帮助,给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后方大咖们的指导,让我们在前方更有信心迎战

相信很快我们就可以将这个暴露因素处理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两岁半的女儿问:“爸爸打妖怪的地方在哪里?”

我闭上眼,回想起半年前开会来过的这座城市。

防护服之下的我们,左起第一人为马仁强医生

那时,长江上的灯光秀一度让人流连忘返,路边的烧烤摊香味四溢。

如今,看着空荡荡的大街,忍受病痛的同胞,恍如隔世。

整理好情绪,坚毅向前,希望作为无数战斗在一线的一份子,能为抚平这份伤痛献绵薄之力。

哪怕暴露在飞沫和气溶胶之下,我也要抢救病人!

武汉,我们一起加油!


记录整理: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彭福祥 梁嘉韵 刘星亮 

报道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162260?site4

2020-02-16